1)第五百一十章 就知道欺负我_重启激荡年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挂靠”这个词由来已久,例如党员必须挂靠党组织、社会团体必须挂靠政府机构等。

  如果不好理解“挂靠”的意思,其实可以用一个生物学的名词类比——寄生。

  挂靠企业主要分两类,一类是80年代中期以前,在“精简机构”运动中,相当一部分主管部门改名为“公司”,这种从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的“公司”,只是国家权力的延申,与承担政府经济职能的其他行政机构只有名称上的差别,既是“下属单位”所依附的“主管部门”,又是受“上级主管部门”统辖的“下属单位”。

  这一类挂靠企业,行政属性远大于企业属性,它的合法性存在于它和主管部门的联结之中,这是因为,在我国,没有主管部门的组织不能合法存在。

  第二类挂靠企业,就是类似蓝天服装店这样的个体、合伙经营和私营企业。

  私营企业为什么要挂靠?

  无他,有利可图。

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,主管部门虽然逐渐失去了直接控制企业的权利,却获得了计划体制下不曾拥有的可变现的权利: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建立企业,企业携行业垄断权力进入市场吸附超额利润,再将利益返回该主管部门。地方主管部门,如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乡镇或者街道,则代表下属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争得垄断经营权或者经营特许,再从下属企业经营所得中取得收益。

  从企业角度讲,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垄断经营权利或经营特许;集体所有制企业则是作为地方主管部门直接建立的企业,自然以该主管部门争取到某种经营特许为前提;而没有主管部门的个人投资、家庭投资、合伙人投资的私营企业,必须登记为与其真实身份不符的公有制经济性质,才能合法获得一个主管部门和它所代表的经营条件。

  与登记为个体、私营企业相比,登记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至少可以不负担私营企业那么高的税负、拥有获得平价物资和银行贷款的合法名义,最重要的是,可以免除一些无法明言的风险。

  而接受这些挂靠企业是某些部门将权力变现的现实选择,这是相对稳定、安全的获益渠道。

  最近几年,凡是可以自办企业的都无一例外的从这种特权中受益,从而“挂靠”企业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。

  挂靠企业虽然是某一时期的无奈之举,但实质上却是在挖国家的墙角,它的长期存在,导致集体企业户数的虚增和资产总量的失真,影响财会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规范执行。

  傅松记得很清楚,再过一段时间,最多一两年,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甄别“挂靠”集体企业的工作。

  他既然清楚政策走向,那么就必须赶在清理甄别开始之前,把自己摘除去。

  他让黄锦淮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g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